芒果體育近日,在南京五臺山體育場,一萬五千余名球迷擠滿看臺,雨傘與雨衣組成流動的彩虹。這不是中超聯賽,而是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的現場——被網友親切稱為“蘇超”的賽事。
“蘇超”的火爆程度超乎所有人想象。剛剛過去的端午假期,鹽城和徐州分別迎戰淮安和連云港時,主場觀看人數均突破了2.2萬,創下新高。
據統計,端午假期超過18萬名球迷涌入各個主場城市現場觀賽,6個主場城市的銀聯異地渠道文旅消費總額增長14.63%,不僅展現了足球運動的魅力,更折射出體育賽事對區域發展的強勁拉動效應。
這場跨越江蘇13個設區市的足球盛宴,恰似一面鏡子,映照出體育賽事在區域經濟文化版圖重構中的戰略價值。
當山東球迷在社交平臺發出“為什么沒有魯超”的疑問時,齊魯大地上的體育變革早已悄然布局。

政策賦能:從單一賽事到產業全生態
在2025年山東省體育賽事工作會議上,一組數據揭示了政策驅動的顯著成效:2024年全省舉辦各類體育賽事近8萬場,其中國家級以上賽事75項,大型賽事直接經濟效益達83.41億元,間接經濟效益更是突破151.29億元,創造就業崗位9.71萬個。
這一成績的取得,源于山東政策體系迅速完善:密集出臺《關于加快推進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體育強省建設的實施意見》《加快推進賽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》《山東省體育旅游發展規劃(2025—2027年)》等文件。
這些政策將體育融合協調發展列為十大突破行動之一,聚焦“賽事搭臺,經濟唱戲”的發展路徑。
6月6日,山東省政府新聞辦發布會亮出創新舉措:聯合金融機構開展“好運山東 惠享生活”體育惠民補貼活動,計劃投入1000萬元資金。推出“好運山東一卡通”——消費者支付239元即可獲得總價值12700元的省內130家景區門票權益。
針對賽事能級不足的痛點,山東推出“兩線四軸N片區”戰略布局:“兩線”即馬拉松聯賽、冰雪系列賽形成年度常規賽事軸;“四軸”則以武術、自行車、帆船等項目為引領,構建“賽事+文化旅游”“賽事+會展”的融合發展軸;“N片區”鼓勵各市因地制宜舉辦特色賽事,形成“一市一品”的差異化格局。
據山東發布消息,在2025年山東省體育局長會議上,一組數據勾勒出雄心勃勃的藍圖:全年舉辦群眾性體育賽事不少于8萬場,“十四五”期間新建或改擴建大型體育公園100個以上,2025年底體育產業總規模劍指6000億元。

品牌引領:“好運山東”的破圈之道
近年來,我國體育賽事活動蓬勃發展,但如何實現高質量、可持續?關鍵在于因地制宜。實踐證明,脫離地方實際、盲目追求“高大上”的賽事往往曇花一現,難以形成持久活力。
成功的賽事無不深深植根于當地土壤。貴州臺盤村的“村BA”火爆出圈,源于其深厚的群眾籃球基礎和獨特的鄉村文化氛圍;東北地區依托冰雪資源打造品牌賽事,冰雪運動蔚然成風;南方水域城市則因水辦賽,龍舟、帆船等水上項目獨具魅力。
這些賽事之所以充滿生機,正在于精準匹配了當地的自然稟賦、文化傳統、群眾基礎和產業特點。它們降低了辦賽門檻,激發了群眾參與熱情,更有效拉動了地方經濟。
因此,推動體育賽事發展,應摒棄“千賽一面”的思維。需深入調研,充分尊重地方特色與民眾需求,將賽事與地域文化、旅游資源、全民健身深度融合。唯有如此,體育賽事才能深深扎根,贏得更廣泛的群眾基礎與更長遠的生命力,真正服務于地方發展和人民健康福祉。
山東“因地制宜”著力打造“好運山東”體育品牌,通過三大戰略實現從賽事集聚到品牌輸出的躍升。
一是以“四沿”賽事構建文化傳播新載體。緊扣黃河、大運河、齊長城、沿海四大文化帶,山東策劃了沿黃河鐵人三項賽、沿大運河龍舟賽、沿海帆船錦標賽等特色賽事。這些賽事不僅展現齊魯大地自然風光,更將泰山文化、儒家思想、海洋精神融入賽事內涵。
2024年,全省共舉辦21項“四沿”引領性賽事,吸引了超19萬人次參賽觀賽、觀光旅游,產生直接經濟效益4.23億元,對GDP貢獻9.59億元,拉動“吃住行游購娛”服務鏈消費達3.47億元。
二是以“賽事三進”激活消費新場景。山東創新實施“賽事進景區、進街區、進商圈”計劃,將體育賽事與商業綜合體、歷史街區深度融合。其中,濟南“穿越火線”電競總決賽,吸引2萬人參加活動,帶動“吃住行游樂購”消費約3500萬元。
三是以“戶外天堂”計劃拓展產業新空間。山東啟動“好運山東”戶外運動驛站建設,規劃14個旗艦站和10條精品線路,構建“線上平臺+線下驛站”的服務網絡。通過開發微信小程序,山東整合全省登山步道、自駕營地、水上運動基地等資源,實現“一張圖”導航、“一站式”服務。
展望未來,山東體育賽事發展需破解兩大課題:如何將賽事流量轉化為城市IP?如何構建賽事經濟長效機制?
問題的答案,或藏在青島國際帆船周與城市海洋戰略的聯動中,或藏在泰山登山賽與鄉村振興的融合里。當體育賽事成為城市精神的載體、產業升級的引擎、民生幸福的紐帶,“好運山東”必將書寫出更精彩的篇章。